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

什麼是中醫?




雖然"補氣血"、"退肝火"等類中醫名詞從小便能琅琅上口,但因西式教育與文化的影響,以至於傳統中醫成了我們「最熟悉的陌生人」。然而不可否認的,中醫擁有數千年的歷史,它融合多種東方哲學後形成一套有別於西方唯物的辨證論治體系,並深深影響東亞各國傳統醫學的發展。


與西方近代醫學不同,基於古代中國「天人相應」的觀念,中醫認為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時的正氣交替,人體相應有升降出入的氣機流行。而當天地有雷電霜露等四時不正之氣時,人體便有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等疾病的侵擾。因此一旦罹患疾病,中醫師便須利用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來診斷出疾病的病位、病因與病性,接著視病情調配具有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、四氣(寒、熱、溫、涼)偏性的藥材處方,或是以針灸穴位、舒筋導引的方式來治療疾病。另外除了治療"已知"的疾病外,在疾病尚未完全展露前往往已在脈象、形色上產生一定程度的氣血紊亂,因此古代醫書《黃帝內經》中「上工治未病」的養生預防觀念更是貫穿中醫的基本原則與治療特色。


經由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的論述內容可知,中醫在秦漢以前已有百家爭鳴的醫學觀點,而於東漢醫聖張仲景著述《傷寒雜病論》時已形成完整的診治體系並由醫書流傳下來,後再經各代醫家的補充論述後終至大成。民初雖因西方思潮的衝擊而與其他傳統思想般一度備受質疑,但現在看來,傳統中醫學對於東亞各國,甚至全世界人類的健康仍有其不可忽視的貢獻、經驗與價值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